学院简介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5年8月,前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学院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二级硕士点,2010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2011年获批江西省高校“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等七个教研室。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10余人,副教授近30人,硕士生导师3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近60%。涌现出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江西省“十大优秀思政课教师”、江西省青年文化领军人才、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等高层次人才近20人。
党建思政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党委构建了“12365”党建工作体系,适时凝练了“金马灯”党建品牌,推动形成了“学习思想”“金纽扣”“金摇篮”“红领金”等支部品牌,着力推进党建工作与学院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获评江西省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获批教育部高校场馆育人作用开发项目和教育部新时代伟大变革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各1项。获批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优秀成果1项、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9项、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10篇。
思政课建设
以“三色三维”改革为牵引,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依托“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申报获批江西省社科普及基地、江西省社科创新普及项目等。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省级一流课程4门。获批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江西省高校高水平教学团队、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团队各1个。荣获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全省高校思政课和红色文化课程教学比赛特等奖等教学比赛奖项40余项。获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3项,立项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2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50余篇。获批全省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项目16项。
学科科研
学院将新思想走向世界、红色文化传承、马列经典著作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等作为学科与科研工作的优先方向,组建了“新思想及其对外传播”、“苏区文化传承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中国式现代化”等三个学术团队,建设新思想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郭大力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大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地域和文化特色鲜明的学科与科研体系,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累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0余项,获批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累计纵向科研经费700余万元。获批江西省社会科学成果奖10余项。出版专著40余部、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在《江西日报》理论版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学院教师撰写论文入选中宣部等10部门联合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并赴京参会(江西省唯一)。
人才培养
学院注重研究生理论武装、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打造了“三个青马”品牌,坚持每月举行青马读书会,省级青马宣讲团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每年组织青马实践队赴基层一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依托“三个青马”申报获评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学院目前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6届,向社会输送了300余名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就业方向为高等院校、党政机关等,涌现了党的十九大代表黄娜等一批先进典型。
学院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341000
办公电话:0797-8312154
电子邮箱:mkszyxy@jx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