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落实“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部署要求,引导青年学子体验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就、树立报国志向、勇担复兴大任,近日,我院“志远·笃实”青年志愿服务实践队14名师生共赴南康区唐江镇卢屋村、章石村、唐西村等地,以“古埠千年浆影沉,长街新彻夜鎏金——南康区唐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路径探索”为调研主题,以“文化导师+青年学子”为调研模式,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一、探古镇文脉,溯千年传承
循着“唐江镇史馆—龙源书院—卢氏宗祠”这一文化脉络,实践队师生在唐江镇卢屋村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化溯源之旅。

“唐江自北宋建圩,因水运而兴、货通天下……”在唐江镇史馆内,随着镇文化站站长钟立春生动的讲解,这座昔日“赣南四大名镇”之首的千年古镇画卷徐徐展开。馆内详实的史料与一幕幕陈列,清晰再现了出古镇“天下货无不过唐江”的商贸盛景与“崇文重教”的精神传承。


步入墨香氤氲的龙源书院,青砖黛瓦诉说着岁月沧桑。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梁志勇提及,这座历经五百余载风雨的学府,曾培养进士12人、文武举人36人,是卢屋村“耕读传家”精神的鲜活见证,更是赣南文化史上的重要坐标。

走进村中心恢弘庄重的卢屋古祠堂,祠堂正中由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为卢屋村题写的“急公好义”牌匾赫然高挂,生动诠释了历代卢屋先民乐善好施的高尚品德,一幅幅装帧的家风家训整齐挂在祠堂两边墙上,勾勒出卢屋古村得以千年兴盛、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至此,墨香与青砖共证文脉悠长,书院与宗祠同续薪火相传,实践队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
二、育稚嫩幼苗,启智慧童心
在依托龙源书院设立的“童心港湾”内,实践队员们化身“青春导师”,为乡村儿童精心打造了一堂寓教于乐的安全成长课。


“来,哪个小朋友能举例?举起你们的小手!”队员朱思敏通过亲切互动,绘声绘色地讲授了一堂集“防溺水、消防、交通、饮食、居家安全”为一体的“五维安全课”,在有形的课堂上构筑起一张无形的成长防护网。

“答对了!”队员曾文琪巧妙融入传统文化与经典知识,以趣味游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让安全意识与人文素养在一片片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

当队员们将满载关怀的礼品送到孩子们手中,一声声清脆的“谢谢哥哥姐姐”和一张张绽放的纯真可爱的稚嫩笑脸,成为实践队员们此行最温暖的收获。
“安全成长”的种子在古埠的泥土里悄然播撒,在童心的沃野上默默生根。江理马院学子的这次下乡,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爱的守护——以文化为梁,以关怀为柱,为乡村儿童筑起遮风挡雨的成长屋檐。

三、听乡音民声,升竹下炊烟
顶着炙热的太阳、伴着清脆的蝉鸣,实践队继续深入调研,先后走进章石村与竹下村。


在章石村村民郭莲英家中,她提到“以前挑水要走三里山路,现在自来水接到灶台边;过去看病要卖两头猪,如今合作医疗报销七成五。”师生围坐畅谈,关切询问生计来源、生活现状与实际困难,用心感知最真实的社情民意。她细数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生活巨变:“政策,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何长清动情地表示,郭大娘这番发自肺腑的话,正是对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在田间地头结出的累累硕果。

步入竹下村村民黄金花家,一堂别开生面的“社会大课堂”在烟火气中展开。实践队员们带着新鲜蔬果入户,与乡亲同炊共话家常。


择菜、洗切、掌勺、生火……师生们在厨房里一同忙碌,零距离体验乡土生活的本真滋味。这不仅是寻常家务,更是深入基层、体察民生的生动实践。




待到米饭飘香,苦瓜炒肉、空心菜、芹菜炒牛肉等家常菜摆满圆桌。围坐共餐,师生们与黄大娘一家亲切交流,倾听家长里短,触摸乡村生活的时代脉动。黄大娘紧握师生双手,质朴的话语饱含深情:“你们能来,我们心里暖!”这无疑是此行最珍贵的认可。


从共炊的灶台到百姓的餐桌,我们党坚定践行的“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一初心使命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中愈发彰显。那升腾不息的烟火气,正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化为千家万户可知可感幸福生活的温暖写照。
四、寻红色印记,踏烽火征程
实践队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依次探访了唐江红色文化陈列馆、石板头及盐街上历史文化街区。

唐江红色文化陈列馆中锈迹斑斑的革命文物无声诉说着峥嵘岁月——泛黄的地下党员联络信中的字迹透着坚定,磨损的步枪枪托彷佛还残留着战士紧握的余温,珍贵的历史照片定格了唐江儿女紧跟共产党投身革命的澎湃岁月。

石板头与盐街上历史文化街区斑驳墙面上的标语残痕,古槐树下的青石板路,砖缝瓦砾间,无不诉说着烽火岁月里情报传递的惊险与隐秘战线坚守的无声壮歌。队员们触摸着这些鲜活的“红色教材”,在历史的烙印中感悟初心,崇高的革命精神愈发清晰。

五、耕基层沃土,汲治理活水
深入唐江镇各村,实践队与各村书记、驻村干部、文明实践员等深入交流,探究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
卢屋村:文脉守护活化共生
在卢屋村社区文明实践所,实践队员与社区文明实践员郭婧开展了一场深入的座谈会。交谈中,她提及,村里一直把老建筑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对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屋、街巷,都坚持 “修旧如旧” 的原则,一点点复原原貌,而村民们也自发加入到守护古村落的队伍中,让这份历史遗产得以延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守护,而是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生生不息。

唐江社区:对话产业转型未来
实践队队员深入唐江社区进行调研,与唐江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曾群和唐江镇政府下派驻村干部缪子贤以唐江社区建设推进、家具产业转型升级为焦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梁志勇表示:“作为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的成员之一,走入基层和村干部面对面交流,有利于文化导师加深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唐江镇作为千年古镇,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文旅发展空间,我们将讲好唐江故事、传承好红色资源,助力圩镇文化繁荣发展!”

章石村:党建引领乡村蝶变
在章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践队员们与章石村村委委员陈燕进行了深入交流。陈燕围绕村情风貌、产业培育、治理效能及文明实践站活动等方面展开细致介绍。她援引村里的真实事例,娓娓道出党建引领下村庄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从设施升级到产业培育,从矛盾化解到新风浸润。在与这位基层干部的深入对话中,那些具体的举措、鲜活的数据及生动的故事,让大家切实体会到基层工作如何一步步落到实处,真切感受到党的政策落地的民生温度。

唐西村:奉献熔铸为民本色
在与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国康的深入交流中,实践队员们获悉,唐西村的经济建设、生态守护以及村民动员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郭国康重点强调,“做基层就得讲奉献精神”,将奉献熔铸于血脉,把服务镌刻在基层,这是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和价值坐标。

竹下村:造血产业铺筑共富路
作为江西省“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竹下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可持续帮扶模式,通过家具厂房出租,将帮扶资金变为造血产业,在共同富裕的路上稳步前行。竹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先红提到,“村干部要有情怀、要有奉献,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要把村当作自己家来建设,切切实实为家乡做贡献。”

六、研治理新局,汇赋能新策
调研最后一站,实践队走进南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系统解码“南康模式”赋能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中心主任宗家财详细介绍了南康区文明实践的工作思路:一是阵地延展服务触角:不断挖掘“暖蜂驿站”、“5+2”就业之家、有声图书区等特色服务功能,积极探索文明实践深度赋能产业发展的“南康模式”;二是理论厚植思想根基:以特色化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铸牢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三是数字撬动治理效能:创新推行“南康美e分”积分制,实现线下出新出彩、线上有声有色的创新理念。


实践队员们听后,踊跃献策:南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小切口”展现“大视野”、“小程序”引领“大格局”,共谋互联网+治理新局。

据悉,我院“志远·笃实”青年志愿服务实践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为期一周,足迹遍布唐江镇多地。师生们探文脉、护童心、听民声、寻红迹、拓基层、研新局,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有力传承了优秀文化、服务了基层群众、淬炼了青年担当,更为地方高质量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文/朱思敏、肖淑珍 图/全体实践队员 一审/梁志勇、何长清 二审/王观秀 三审/黄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