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响应江西省“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号召,全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6月30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楠楠与寻乌县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刘慧鹏走进寻乌县澄江镇“法治小院”,以“‘法治小院’彰显法治为民‘大作为’”为主题,共同开展了一场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师同堂”特色教学活动。

课堂上,陈楠楠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讲解。她从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核心要义、人民是法治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等理论、历史及现实逻辑三个维度出发,深刻阐释坚持法治人民性的重要意义。刘慧鹏则聚焦实践,紧密结合 “寻乌经验”的创新路径,从“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的视角出发,分享寻乌县基层法治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以此解读“如何坚持法治的人民性”。同时,他还耐心解答学生们提出的疑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为使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实现“学用贯通、知行合一”的育人实效,学生们围绕“过继兄弟的恩怨”这一真实案例展开沉浸式模拟实践活动,从中亲身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与温度。两位老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对学生们的模拟表现进行精准点评。陈楠楠聚焦案件蕴含的价值内核,点明“法治人民性”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扎根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刘慧鹏侧重从“法治建设依靠人民”的角度出发,分析寻乌县人民法院是如何依靠村“五老”调解员化解该矛盾的。通过思政课教师与校外实践基地教师双向赋能,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此次 “双师同堂”教学活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思政“小课堂”与基层治理“大课堂”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交织处,听得入神;于疑问与解答碰撞中,学得扎实;从模拟与点评互动里,悟得透彻;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范例。未来,我校将持续探索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大思政课”的内涵与形式,为培养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文、图/陈楠楠 二审/王观秀 三审/黄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