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充分挖掘当地浓厚丰富的文化资源,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7月9日,我院“志远·笃实”青年志愿服务实践队在青年教师梁志勇、何长清的带领下,来到唐江镇唐西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大嫂大嫂莫要骂,再过几年我会嫁,嫁得乃嘞,唐江马齐坝,马齐坝又有糖又有蔗,花生豆嘞剥到夜”这首脍炙人口的当地民谣,是对马齐坝植蔗文化的生动反映。唐西村不仅诗意栖居,村民更是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实践队员们在与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国康深度访谈中,得知唐西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及村民动员都在有条不紊的循序推进。郭国康重点强调,“做基层就得讲奉献精神”,将奉献熔铸于血脉,把服务镌刻在基层,这是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和价值坐标。

新时代文明实践员刘槟向实践队员们讲解当地家具厂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情况。他说道:“唐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他详细介绍村委实施生态治理机制以来,村民环保投诉量持续走低,治理成效显著。随后,村党支部副书记郭燕楠与刘槟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调研了当地宗祠、村民承包鱼塘与王阳明活动行迹处等地。

午间,结合村委会关于生态保护与管理的介绍,梁老师与何老师带领实践队员们深入村屯田野开展生态调研,并走进村民家中体察日常生活情况。交谈间,梁老师关心各家生计来源与生活境况,问询当下所遇困难。村民言谈间幸福之情洋溢,对党和政府政策多有赞许,更紧握师生双手,连声道谢:“你们能来,我们心里暖!”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队员们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对这一真理有了深刻的体会。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对文化根基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状况的精准研判。调研的过程,实则是打破思维定势、跨越认知鸿沟的桥梁,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路径的枢纽,更是让每一次决策焕发生机、让每一项行动扎根现实、勇担使命的必经之路。

从唐江镇唐西村流淌千年的文化传承里,实践队员们不仅汲取了历史智慧,更从中提炼出了核心的工作方法论精髓:持明察之心以观世,秉笃行之志而践履。唯此,方能在纷繁变化中把稳方向、步步坚实,使一切奋斗皆精准指向青年学子的初心使命。
(文、图/何丽、吴敏 二审/王观秀、梁志勇、何长清 三审/黄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