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主动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决策部署,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策划并全面启动“AI+教育”思想大讨论系列活动。本次活动旨在紧跟AI技术发展前沿,凝聚全院师生共识,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方式改革及学习模式变革等,全面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高度重视,成立了思想大讨论与实践活动工作组,确保讨论活动有序、深入、高效开展。讨论严格遵循学校相关文件精神,按教研室分板块系统推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以“AI+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题,深入探讨二者融合路径。讨论认为,AI技术正推动教学实现三大转变:在教学思想上,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借助AI精准匹配学生学习需求;在教学课程上,依托AI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获取最新学术成果与实践案例;在教学方法上,通过AI还原历史场景,开展沉浸式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为有效赋能教学,该教研室还提出三大实践路径: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库、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堂、构建全过程评价体系,并建议通过展开AI技能培训、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打造“AI+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示范课等举措,保障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研讨环节中,多位教师聚焦AI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实践展开交流。郭林生老师强调,需规范AI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始终坚持教学透明性原则;刘月岭老师指出,AI本质是教学工具而非主角,实践中要牢牢把握价值引领主线,既要警惕技术应用风险,也要同步提升师生的AI素养与应用能力。此外,黄建都、朱晓珣、张晓、解金鹏、胡小玉、程文琴等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围绕AI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路径、优化方向等发表了见解,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多元思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从教学模式、师生角色、教学评价体系与教学资源形态等方面分析了AI带来的多维影响,并提出AI技术与毛概课深度融合需贯穿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形成闭环系统。具体而言,融合举措涵盖三阶段:课前准备阶段,依托AI进行学情分析与教学资源生成,有效激活学生先验知识,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课堂教学环节,利用AI增强互动、通过虚拟仿真还原历史场景、依托智慧平台实时监测学情,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与精准度;课后延伸学习阶段,依托AI定制个性化作业与智能辅导,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升综合能力。
同时,该教研室提出,AI技术在毛概课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建立多维度保障机制,从组织领导与政策保障、师资培训与技术支撑、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到评价激励与质量监控,构建全方位支撑体系,确保AI赋能毛概课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在教研室主任何长清的主持下,召开“AI赋能思政课教学”专题讨论会。与会教师围绕AI对思政课教学的双重影响、应用可行性、具体举措及保障机制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大家一致认为,AI技术既能创新教学模式、助力精准教学、完善评价机制,为思政课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也需警惕AI教学可能造成思政课教学的情感稀释问题。同时,与会教师普遍认同,AI在推动教学创新与实现个性化教学方面潜力巨大,将其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为推动AI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教研室提出三项具体举措: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让AI赋能思政课教学成为今后的思政课教学常态;二是加强AI运用于教学的系列技能培训,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三是改善教学环境,构建便捷的AI教学育人场域。在保障机制上,需从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完善体制机制、配足人力物力资源四方面协同发力,为AI赋能思政课教学保驾护航,切实提升育人质量与实效。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围绕“AI+教育”融合发展展开讨论,提出AI技术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带来四方面积极影响:推动教学思想的范式转型、实现课程体系的动态更新、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创新、显著提升育人效率。同时,教研室也指出,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学生发展风险、评价与伦理难题、教师转型压力等挑战,需通过理念引导与制度保障、技术与伦理规范、师资能力提升等举措,防范潜在风险,充分发挥AI技术优势。
未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AI+教育”改革需坚持“育人导向、技术赋能、人机协同”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AI与课程融合的最优路径,推动思政课从“传统型”向“智慧型”转变,切实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在专题研讨中认为,AI技术正深刻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思想从传统“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化,且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知行合一”。
同时,AI技术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重构提供可能,使其更具动态性、开放性和融合性。此外,AI技术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AI+VR技术“还原”历史事件,打造沉浸式历史体验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代入感;二是进行智能化互动教研,推动课堂实现实时问答、分组协作与即时反馈,提升教师教学效率。
与会老师也积极分享观点。王霞老师聚焦于AI数字人技术,提出了与“青年毛泽东”等历史人物进行跨时空对话的创新构想,但同时也表示自身在技术应用上仍需加强学习。朱贤凌老师阐述了AI给教育带来的两大转变:从“教书育人”向“互教互学”转变,从“传道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勉”转变。吴光辉、曹沂华、李琦等老师也分别就AI问答、学情分析与课程赋能分享了见解。

此次系列大讨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推动教育教学自我革新的重要举措,也在全院范围内营造了积极研讨、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与会教师纷纷表示,通过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对“AI+思政”的融合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开阔的思路。
下一步,我院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次大讨论的宝贵成果,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与政策措施,推动AI技术赋能思政课堂,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AI+思政”金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马院智慧和力量。
(文/李雯静 一审/鄢小艳 二审/王观秀 三审/黄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