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寻乌调查旧址作为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雏形地,更承载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教材。4月27日,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稀土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共150余名学生前往寻乌开展以革命文物讲“大思政课”活动,我院副院长王经北、严九发,院长助理曾过生及10余名教师参加。

上午,我院组织学生前往寻乌剧场观看大型革命历史文物话剧《叩响》,该剧以毛泽东同志1930年5月在寻乌县开展的社会调查为原型,以毛泽东同志对寻乌县具体问题的观察为视角,勾勒出寻乌县1930年的历史状况,从而递进式引出人民之问、共产党之问、时代之问。学院院长助理、曾过生博士参与演出。作品深刻抓住了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通过毛泽东在寻乌的深入调查,展现了其博大的胸怀、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稀土23级叶锦康说:“我们要认真学习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革命就是要攀登险境,才能看到日出,看见光明!要想巩固革命成果,我们就要了解老百姓,了解他们的需求。”行政管理222班张言说:“以前都是通过书本和参观史馆了解这段历史,这次看到有血有肉的表演,感受更深,对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有了更深的认知,也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学院24级研究生党乐表示,“该剧艺术化呈现‘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唯实求真精神,我们既感受到了‘实事求是’的理性魅力,又感受到了‘群众路线’的大爱温情,很受感动”。

下午,150余名师生前往寻乌调查旧址开展以寻乌调查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等为主体的“大思政课”教学活动。严九发向稀土班同学讲述了寻乌调查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及“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的调查研究故事,曾过生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讲述了寻乌调查对乡村振兴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通过老师们和讲解员的讲解,师生们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求真务实、深入群众的优良工作作风,对“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家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现场学习结束后,全体同学一致表示,寻乌调查革命旧址是宝贵的红色资源,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实践证明,用好用活革命文物这一生动教材,可以有效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好将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用革命文物讲好“大思政课”,用鲜活故事诠释理论道理。我院组建苏区文化传承与创新团队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事件,“三色三维”教学团队推出一批有温度、有深度的寻乌调查感人故事,把思政课道理蕴于故事中,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以物证史、以事感人、托物言志,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
(文、图/刘思睿 二审/王观秀 三审/黄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