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7月3日至7月10日,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志远·笃实”青年志愿服务实践队到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洞头乡等多个乡镇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调研活动,聚焦会昌县水文治理、矿山修复、清洁能源发电、生态农业等四个方面,探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密码。
因地制宜兴农业,富硒产品助乡亲
7月3日,实践调研队前往会昌县洞头乡畲族村,了解畲族村富硒农业的相关情况。“这里种出的紫薯、红薯是富硒的,经过加工主要销往山姆会员店、盒马鲜生等高端超市。”江西省品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振华向实践调研队介绍了他们的富硒产品。实践调研队在官丰村走访了品润公司、公司的工作人员以及附近的5家农户,了解到品润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严格把控种植流程,将普通农产品向高端市场输送。通过这种产业模式,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还带动了整个村的农户增收致富。
光伏风力发电,助力“双碳”战略
7月6日,实践调研队前往会昌县清溪乡盘古嶂风力发电站、西江镇以及小密乡,与相关工作人员和乡镇干部开展座谈,了解会昌县风力发电以及光伏发电的具体情况。“整个项目投资了4.13亿元,2022年发电站共生产1.3亿度电,有效缓解了会昌县发电量不足的困境。”盘古嶂风力发电站副厂长谈荣锦详细地介绍了该电站的整体状况。“光伏产业不仅仅是清洁能源,而且可以让山区农民有了‘光伏存折’,使村民富起来、腰包鼓起来”。7月10日,小密乡副书记曾旻向实践调研队介绍了小密乡的光伏产业。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实践调研队进一步同各点负责人交流利用清洁能源发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规划,共同探寻绿色能源发展之道。
剜矿山生态疮疤,复自然绿色活力
7月9日,实践调研队前往西江镇背坑村实地调研矿山修复情况。为了考察生态修复的具体情况和成果,实践调研队深入背坑村村民家中开展入户调研。李龙生的家就在曾经的矿区边,队员在与李龙生访谈中了解到,他的家与修复前的裸露荒山仅相隔数米,一遇暴雨就有泥石滚落,“一到大雨天,村里就派人来守着,怕出现山体坍塌。我们也很紧张,觉都睡不好。”如今,曾因矿区废弃、地质缺陷等原因导致的“地球伤疤”,如今逐一被“治愈”,在修复当年就收获了第一批稻谷,实现了村民增收和生态复绿的双重转变。在与背坑村村干部许奎林的座谈中,许主任对队员说道:“这里的田现在包给了山下的农户,不需要租金,每年的收成归农户自己。”通过走访调查,队员们学习到了乡村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功案例,从生态修复角度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强化立体管控,保护水源安全
2019年,会昌县作为江西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县,顺利接受了江西省水利厅的现场验收。为进一步了解会昌县域范围水源管治情况,7月7日,实践调研队来到会昌县水利局,水利系统工会主席陈余华与实践调研队成员就水源保护资金投入、日常管理和运用机制展开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库区现已形成“库上、水上、空中”立体化管治模式,实行“库区移民+就业帮扶”的生态补偿区运作机制,确保了饮用水源地用水安全。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实践调研队共走访30余户居民、深入访谈40余人、开展座谈20余次、发放问卷1100余份。此次调研让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志远·笃实”青年志愿服务实践队走出了校园,走进了基层一线,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将课堂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切身感受到了绿色生态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感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实践调研队成员纷纷表示,一定努力将调研过程中的见闻感受转化为高质量调研报告,尽可能全面展现会昌县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并就如何破解乡村绿色发展难题开展深入的理性思考,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文/郑琦、叶清娜、巫彩艳 图/郑琦、敖芃卉 审/黄东明、唐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