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赣南本土红色资源育人优势,近期,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钟明荣、院长助理曾过生、教师唐丰洁、朱贤凌,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赖华,组织部分学生党员共赴江西于都县开展“一线课堂”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队首站来到了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共和国第一国企”于都中华钨矿公司旧址,该公司是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于都铁山垅钨矿建立的第一家国有企业,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稳定、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通过倾听讲解员讲解,深入了解了该公司的筹建及发展历史。

江西铁山垅钨矿公司原总经理助理华峰在公司旧址前的毛泽民广场上,与实践队员们就有关矿业的红色历史及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对话,华峰指出:“百年钨业,起源赣南,钨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苏区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华峰从矿脉、矿性、选矿等角度对钨矿的开采做了分析,并结合国家政策,强调新质生产力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勉励我校矿业新人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矿业智能化、机械化、安全化贡献青春力量。

钟明荣书记给大家讲述了当年工人下矿井的艰难故事,他强调党员师生们要深入挖掘中华钨矿公司背后的运营制度以及钨矿交易,深刻领悟其独特而深厚的红色意义,以此让本土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生动的思政课堂素材,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深度交融,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曾过生老师指出钨矿开发与钨砂贸易对中央苏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全体实践队员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深刻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这一时代命题的深远意义,传承好中央苏区红色矿冶精神。


随后,实践队集体参观了红军医院旧址。斑驳的墙壁,简易的医疗器具,让大家深受触动;一段段先辈们救死扶伤的英勇事迹,让大家领悟到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2024级预备党员钟玉欣为大家讲述了《封锁线上的交易》红色故事,因革命急需物资,革命先辈们冲破敌人封锁将钨矿化作枪支弹药,大家深刻地体会到苏区经济建设的不易与其背后强大的革命支撑力。

实践队的第二站,来到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在纪念馆内,丰富的文物与逼真的史实场景,配合着讲解员生动讲述的黄麻鞋、渔船、红军烈士遗孀等红色故事,大家深刻地领会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本土红色资源所具有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实践队最后一站来到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2024级党员范雨林以《红军长征第一渡:永不磨灭的精神航标》为题,给大家分享了红军长征出发的故事,重现了“十送红军”的感人场景,让大家沉浸式地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延续。

矿加222班吴浩文发出感慨:“此次教室外的课堂,令我收获满满,在了解中华钨矿公司的发展历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为矿业新人的初心和使命,并向着弘扬矿业精神的目标不断努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2024级党员谢文海表示:“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青年学子,必将从红色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断增强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矢志奋斗。”

此次实践教学活动,是江西理工大学积极探索将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育人实践的又一生动写照。据悉,江西理工大学积极依托赣南本土红色资源,利用身边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师生常态化开展“一线课堂”实践教学,突破传统课堂局限,引领师生跳出书本,置身真实历史情境接受精神洗礼。未来,江西理工大学将继续推进“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持续深入开展“一线课堂”活动,努力为社会培育更多心怀红色信仰、肩扛时代重任的学子,让赣南大地的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李慧 谢金鹏 图/张涵之 审/唐丰洁 黄东明)